一女孩家里穷,另一个富,为什么都选择了自杀?如何拆掉那堵墙?

《教育蓝皮书: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》:中小学生自杀问题已成为严峻的事实,蓝皮书列出了267例中小学生自杀的案例。这些惨痛的案例背后,都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,家长没有及时“看见“孩子。压倒骆驼的,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,而是每一根。暴风雨前,并非毫无征兆,而是我们一直视而不见。

什么样的孩子才能算是健康?

教育有三种境界:
  • 最差劲的状态是上紧发条,永远追赶某个目标;
  • 中间的境界是让孩子理解自己,对出现的问题不困惑;
  • 最高级的境界是让孩子探索自己,发现自己,永远勇于尝试、永远有勇气修正自己。
然而我们一直都把最差的状态当最高境界。这种错位,发生在不同的教育体制中,造就不同惨痛悲剧。

第一个女孩的故事,放在80年代,可能会是一个正面典型。一个出身底层的农村少女,以优异成绩考到省会城市的大学,然而,长辈们关于“考上好大学就算出头了”的断言并没有成真。在光鲜的省会城市,她的一无是处好像永远被放置在聚光灯下。“我甚至不会坐地铁。在我生活的老家,我要去的所有地方都可以用脚走到。”她在日记里这样写到。社会越往上走,评估体系越多元,也越看重人本身那些软性的技能。在从前,我们的教育打造了一个封闭管道,只用成绩来评价学生,优等生甚至意味着拥有特权——而现在,这套评价在社会已经破败,甚至在校园也不见得管用了。长时间处于自卑中,女孩没有慢慢融于城市,甚至让她一直引以为傲的成绩也赶不上城里的同学。除了会做题,她从来不知道世上原来有那么多书要看,这么多东西要了解。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,可能是老师无意的一句:“你这样的底子,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赶上城市里的同学。”老师可能觉得自己只是说了一句实话,殊不知却关上了女孩心中的希望之门。绝望之中,她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。她在给家人的遗书中说,她感觉人生彻底失败,甚至后悔来到这个世界。这桩悲剧在令人痛心之余,相信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解读,其中一些可能会说:你看,靠勤学苦读,一个偏远地区的孩子已经没办法像70后80后那样完成阶级的逆袭,阶级上升通道已经关闭。

再来看另外一桩悲剧。她出生于大城市一个富裕家庭,一路上名校,拿过大奖,学业优异,有特长,在美国名校念书,一副阳光灿烂的样子。但一年后,学校公布了她死在宿舍中的消息,很多迹象表明,孤独和长期无法平衡的挫败感导致了她的自杀。你甚至不知道她在美国具体发生过什么,但那种深陷于绝望中的压力,细想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:她们都没有办法接纳并开解逆境中的自己,而这本来应该是教育真正应该教会她们的事情。真正的教育,本该让孩子发现自己,在适应大环境标准的同时,生发出差异化的自生长能力,这种能力,让孩子有自信应对生活的不同处境。而一味上紧发条的教育,你可能在某个阶段获得一个好结果,但一旦进入社会,或遭遇多元化评价系统,“自我”就可能迅速崩溃。我们潜意识里希望孩子通过精心塑造,最后统一成为无差别的学霸、牛娃,这中间,孩子需要什么,他们真正有天份、却未被名校“盖章”的那些天资,被家长像对待旁逸斜出的枝蔓一样,被一一修剪。虽然背景完全不同,但两个女孩最后都画上了差不多的句点。

教育真的有起跑线吗?

除了这样极端案例,我们看到教育制造的更普遍的“病”,是功利心导致的“精致利己者”、是直升机父母羽翼下生成的没有主见的“塑料儿童”、是被规则或规划目标牢牢框死的“机器小孩”。等到这些小孩长大成人,他们就会变成在别人看来很好、却无法接纳自己的空心中年人。这些慢性的悲剧,又因为好像大家都一样,所以成了某种我们习惯就好的“生活现实”。但是我们如果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进入这种生活现实,我们要怎么办?在教育这件事上,起跑线还真是有的,那些在“起跑线”上领先的孩子,他们的共性是了解自己的“差异性”在哪儿,并自发地为之努力。他们通常全力探索的方向,并不受人安排,而是出于自己的真心喜爱。这种追寻多半不止停留在梦幻式的想象中(比如我们小时候说要当科学家和作家),而是多少了解事情在真实世界中的运作,并且仍然有兴趣将之当作终身爱好,甚至职业。通俗来讲,那些在对路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孩子,成熟得令人尊敬。一个被藤校录取的女孩谈及高中在东南亚做公益的项目,谈到应该如何尊重和西方文明不同的文化风俗,谈到她在乡村中过夜并被远离现代繁华的静谧和质朴打动,并计划大学毕业之后仍要去继续做一阵子公益项目的时候,你就知道,她的世界观是成熟的,内心也超乎年龄的强大。一个在高中钻研“马克思主义哲学”的男孩,他被校长称为怪才,他读《资本论》里的马克思,读西方语境下原典中的马克思,通过读书寻求看待现实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。结合他在学校的表现,你会发现他并不曾幼稚或片面地理解哲学,他已经建立起他初步的学术目标。一个在美国念大一的女孩,主修天体物理和艺术,暑假回国,她和朋友在安福路一幢别致的餐厅露天阳台上开办画展,展出的是她们独立搜集到的“业余者的画作”;“父母不该规划孩子的人生,你能做的,无非是关注他,然后在他真正喜欢或擅长的事情上稍微站高两级台阶,给他一些引导和支持。”如果家长有这样的见地,也就不会守着一张成绩排行榜,每个升学的节点去逐个“战斗”,而是帮孩子找到一个真正适配的环境,让孩子成长。家长需要正确看待孩子宛如春树般自然勃发的生命力,欣赏孩子的本来性格。在对的教育中获得成长的孩子,向外可以与人为善,也懂得遵从内心、争取机会;向内,可建立好自己的精神家园,哪怕经历孤独、逆境,也有能量从中获得滋养。这才是孩子成长的起跑线!

如何找到最适合的教育?

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拆掉别人给我们砌好的墙。如果你在各种家长微信群中呆过,就能看到:
  • 那些别人家孩子的参照,是第一堵墙;
  • 只知排名、不知理念的名校,是第二堵墙;
  • 父母从众的功利心和不加掩饰的焦虑,是第三堵墙。
这些墙让父母看不到自己孩子差异性,他们焦灼地去外部寻求解决方案,去收集通用型养成策略,却不去细想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。你的孩子真正擅长什么?是否跟学校的文化相匹配?
  • 如果他擅长语言与思辨,那么帮他选一所偏文科的学校;
  • 如果他擅长逻辑和数学,那么去冲刺下理科强势的学校;
  • 如果他组织能力强,那么找一所社团活动多的学校;
  • 如果他从小展现出艺术上的天赋,那么去找一所艺术资源丰富的学校…这才是家长真正应该研究的信息。
什么样的孩子心理才算健康呢?最简单的回答是“让孩子像孩子!”我们既不要强求孩子做“超人”,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,也不要指望孩子做 “成人”,承担维持家庭团结的使命,更不要把孩子养成“小小孩,只会乖乖地做个“小宠物”,没有任何责任和义务的概念。当我们将教育的目光放得足够长远,你就会看到,未来社会越来越看重差异化才能,这种才能来自孩子与生俱来的个性。而对家长而言,一条正确的教育之路,早就不再是寻求某种标准化的“套餐”,而是帮每个独特的孩子,尽可能找到土壤合适的花园,自信开出让自己高兴的花。标准化的事情注定要由人工智能接手,孩子能正确处理好他们人生的能力,能一直从生活中找到意义和趣味,还能影响他人的能力,才是最稀缺的未来竞争力。部分来自:爸爸真棒



分享到:

猜你喜欢

孩子高烧不退该不该使用 ? 要怎么使用最好?

2024-09-09 @ 综合资讯

孩子高烧不退该不该使用?要怎么使用最好?下面,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孩子高烧不退该不该使用?要怎么使用最好?的问题,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。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孩子高烧

孩子尤其招蚊子这是怎么回事

2024-07-16 @ 中医养生

很多网友想明白了关于孩子而且招蚊子这是怎么回事的相关内容,今天编辑给您收集整理这篇文章,只希望对您有了帮助夏天到了,蚊子成了许多家庭的困扰。有点孩子尤其招蚊子,一晚上被挠得头发

我怀了爸的孩子7个月了怎办??

2024-05-26 @ 四季养生

很多网友想知道麻烦问下我怀了爸的孩子5个月了怎办??的相关内容,今天编辑的话给您收集整理这篇文章,只希望对您有了帮助我怀了爸的孩子8个月了怎办??近日,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在社交

答话迟的孩子有没笨

2024-03-24 @ 养生食谱

很多网友想很清楚关与说话的迟的孩子是不是我笨的相关内容,今天编辑给您收集整理这篇文章,只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当我们看见了另一个孩子开口说话慢了一拍,来讲会其实他或她比其余孩子要笨不

小孩子吃奶酪棒好不好

2024-01-26 @ 养生食谱

很多网友想很清楚跪求小孩子吃奶酪棒好不好的相关内容,今天可以编辑给您收集整理这篇文章,我希望对您有了帮助奶酪棒是一种受欢迎的零食,尤其是小孩子们比较喜欢。但,很多父母会担心那这